《阿娜河畔》:磐石的记忆和岁月的回响

详细介绍

  阿舍的新作《阿娜河畔》是一部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小说。小说从穿越大漠戈壁的阿娜河铺展开来,聚焦阿娜河的生态变迁与时代变化,以遥远的山河岁月为经,三代拓荒者的人生故事为纬,通过一个边疆农场沧桑变化的故事始末,讲述一代代中国边疆建设者的命运沉浮,由此延伸出一幅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画卷。

  作为一位尔族作家,阿舍生长于新疆大地,她的故事亦自此跋涉而出。在她笔端,童年记忆与成长经验,似乎总能为人物、情节与主题提供生动详实的素材,而作者铺陈小说故事同时,也未曾忘怀书写血脉故乡的热忱。如其所言,这片土地“表面的荒芜偏远之下伴随着波澜壮阔的历史,沉闷单调的日常生活之下萌生着汹涌不息的心灵动荡”。可以说,为了建立起文学同土地、父辈与时代的深层联结,《阿娜河畔》是一次重返历史深处的写作。

  小说从明双全一家为代表的建设者生活经历开始。明家人生活的茂盛农场,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他们犹如屹立大漠的千岁胡杨,以血肉之躯扎根荒凉大地。建设者队伍中,有戎马一生、南北征战的军队战士,有培育农业、勘探水文的技术干事,有支援建设、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这些人来自中国大地的天南海北,个性分明,性情迥异,但他们凭一腔热血和憧憬,甘愿来到杳无人迹的大漠边疆,将这片土地视作倾洒青春血泪的热土故乡,立志将荒漠建设为瓜果飘香、大树成荫的绿洲。面对戈壁滩的茫茫天地,农场是所有人安身立命的寄托,让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亲如手足、血脉相通的心灵联系。自此,一方农场的前途、数万人的命运与家国天下的发展,缔结了无比深厚的紧密联结。

  在建设农场的过程中,人工渠阿娜河成为个人情感、历史记忆和时代变化的交汇点,为故事及情感提供了进一步情景化、复杂化的可能。小说中,有工作队上万工时的辛劳,有地质队兴建水利的艰辛,有教师们普及教育的困难,有建设戈壁滩小镇的艰难……小说对个体生命与家国民生的深沉关怀,不言而喻。经由对农场子弟生命史的观照,这一代的拓荒者与奠基人,不再是面容模糊的群体。无论是勤劳踏实的生产连长明双全,还是有情有义的水利专家成秀信,抑或是成熟稳重的水文队长许寅然,这些人物俨然生活在你我之间,无不为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他们虽然各有各的来历与冒险,却一同分享着困境、挫折与勇气,正如每个农场家庭一边共享着生活的苦辣酸甜,一边让日子朝着更好的方向走去。“风沙吹在人们脸上,但什么都阻挡不了人们要欢笑、要活下去的渴望和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茂盛农场和兵团子弟的命运迎来巨大转变。时代浪潮下,三代人在数十年间苦心经营的茂盛农场,面临合并撤销的命运,每一位建设者都难免做出去或留的艰难抉择。如此一来,阿娜河便不只是一个时代的历史见证,还折射出了时代变局中一代代人的精神倒影。

  直面无边无际的大漠戈壁,风沙与磐石成为世情人心的最好参照。苍穹之下,年过半百的明中启依然铭记着当年老师“眼望四野万象,心如明镜磐石”的教诲。作为父辈精神遗产的继承者,他始终对这片土地怀揣着赤子的爱恋和无言的情感。“这样一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会急着朝前赶,但是,也总是会有留下来守护一方天地的人。”于是,他决定继续做一块磐石,屹立在父辈曾经拼搏的土地上。

  引人深思的是,《阿娜河畔》中发出最坚定声音的不是建设者,而是以明中启为代表的第一代农场子弟。这些人生活在新中国的红旗下,他们继承了父辈的意志和斗志,将集体的理想付之于个人的修为,并以此叩问生命的深层意义:“一个人的品质决定了他的不同,人啊,最后能留下来的能有什么呢?就是身上那些可贵而稀少的品质。”尽管“茂盛农场的人啊,就像流沙一样,被风吹来了,又被吹走了”,但总有人“像磐石一样决定留下来,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

  某种意义上,取材于童年记忆和家族历史的《阿娜河畔》,可谓是作家阿舍的本命之作。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以故乡之变统摄个人记忆与历史风云的文学作品并不鲜见。从沈从文回眸湘西风情渐次凋零的《长河》,到贾平凹铭刻乡曲不再的《秦腔》,再到朱天心游离台北却怅然若失的《古都》,都表现出作家的良苦用心及文字之上的努力。然而,阿舍对农场时光的回想、对琐碎生活的观照,以及打捞时光长河中挥之不去的个人记忆,岂止于激活个人与历史的对话尝试?进一步说,《阿娜河畔》真正思考的是:一个时代中,一个个农场因何与数十万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时移势迁,阿舍笔下兵团子弟的人生悲喜,让人想起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伊犁的历史掌故。曾几何时,湖湘子弟不远千里,奔赴边关抗击外敌,一边安营扎寨,一边落地垦殖。玉门关外,春风习习,杨柳依依,壮岁离家三千里,何尝不起故乡之思?但正是一代前人的漂泊辗转,无形中造就了一代后人的灵根自植。在此之上,阿舍进一步将理想主义精神扩大到民族、国家和历史的维度,让文字具备了记载历史、传承记忆的文学意义。她以这片土地上繁复动人的故事,书写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现代化历程、边疆建设的壮阔事业和巨大变迁,以及边疆人民生活的跌宕起伏。一时之间,天地静默,磐石无言,却好比刻骨铭心的千言万语:“所有这些出自茂盛农场的一呼一吸都不会离开他们,都浸透在他们的皮肤里、记忆中和生命深处,那被取走的仅仅是一个可以换来换去的名字。”

  故事最后,五十多年后的农家小院,花果丰茂,家人闲坐。明中启转眼到了做祖父的年纪。回顾来时路,前半生的拼搏和奋斗,成为了后半生的坚持与守望。走过漫长人生,历经风霜雨雪。他终于领悟,人生和时代不过交相并行,命运与自然才是灵犀相通:“命运就是时间、风、尘暴和四季,命运没有公平不公平和对错,也没有确定的方向和目标,命运就是自然本身。”于是,有始有终的寻常陪伴,成为了笑泪交织的深刻告白。此情此景下,又一代人的故事渐次于青春气息中安然落幕。重要的是,这些人的眼眸依然湿润,传递给我们的爱与善良仍有余温。一行行迁徙的征雁归去来兮,一颗颗希望的种子亟待破土。这不仅是命运的自然轮回,而是生命本身的生生不息。

  光阴轮转,世界变迁,小说以汗水、泪水与歌声,谱写了新中国边疆建设者的生命之诗,题赠予“献给我的父辈”,以作为“无法忘却的纪念”。事实上,《阿娜河畔》可观之处,正在于说故事的人没有轻易放弃厚重的历史,也没有对未来许诺以简单的答案。光阴似风沙不止,人心如磐石永固。只要人们的脚步与思考从未停止,大漠戈壁的时代故事就能够继续讲述下去。长风呼啸中,风沙乍起时,《阿娜河畔》围绕一座农场的前世今生,以一代代建设者的身路与心路历程,发展出承载一个时代的小说天地。在一切时光与历史行将消逝之际,让我们在千百处荒漠绿洲之上,在数百万农场子弟身上,听到了千百万记忆的岁月回音。(施展)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核心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