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作业照那天,陆晨特意穿上刚买来的黑西装、白衬衫,打上蓝领带。影楼化妆师给他修了眉毛,擦上素颜霜,又往头上喷了几圈发胶。站在灰色幕布前,摄影师让陆晨换了几个造型——先是双手穿插放在胸前,再双手插兜,最终让他右手下垂,左手拉着西服右侧门襟。陆晨挑选了第三个造型。这是他幻想中律师该有的姿态——作业、精英、上档次。精修后的相片挂上了律所官网。和许多同行相同,陆晨把微信头像也换成了这张精英照。”
长期以来,律师一向是以媒体同盟军的形象呈现,一起也是一些媒体人仰慕的目标。
3月15日,凤凰周刊旗下的“冷杉 RECORD”,作出深度报导《“90后”律师,困在温饱线上》(点击标题,阅览原文)。这是新闻媒体人初次放下朋友间的体面与轻信,对这个作业作出独立、客观、深度的查询。
这些本相,不光行外人不了解,一些法令专业结业但与律师作业没有深化触摸的人,其实也不了解。如文中所述:
除了读研时在上海一家律所时间短实习过外,陆晨对这份作业简直一窍不通。在银行作业时,他唯一和律师打交道的时机,便是行里常托付律师去做逾期催收。有限的了解让陆晨觉得,这个作业来钱很快。
但实际上,律师作业,并不是“遍地黄金”,而是“二八规律”,凤凰周刊的记者查询后得出的结论是:
20%的律师占有了作业80%的资源和收益,剩下那80%的人,只能争抢剩下的20%资源和收益。
如这篇文章文中所述:曾任贵州省律协副会长的某律所主任表明,开端预算可能有50%的律师生活在温饱线上。
文中,凤凰周刊记者经过许多的细节,解说了什么叫律师作业的“温饱水平”——
实习期间,他每月只需1000元薪水,比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低了500多。除此之外再无任何收入,更没有社保以及其他福利。
而他在南六环的合租房每月房租就要2600元。每到交不上房租,就只能用网贷来还。这一些情况他没敢奉告爸爸妈妈,新年也不敢回老家。
不少人以为,入了律师行,即使前面苦,没案件,但只需多干几年,后边必定富,案源多多。实际上——
他没想到同行为了找案源,现已做成了“地推”。偶然也会有老律师把不太好搞的疑难案件丢到群里,搭档们小鸡啄食般一窝蜂扎上去抢。
有些同行太虚。比方一些人常常在朋友圈晒开豪车、戴名表的相片,“许多车都是租的,表是山寨的。整得跟上流社会人士相同,其实许多人每月几千块都挣不了,房租都快交不起了。
有同行常常在各个法院门口发定位、打卡,搞得自己很忙相同。其实打完卡就走,还非得跟他人说,立刻开庭,稍后联络。
一个其他所的律师,平常没客户时都是抽一般烟,一有客户在场,就从抽屉里拿出雪茄盒,当着客户剪雪茄。剪好后,将雪茄喷枪上的火焰,对着雪茄尖旋转几圈。一边点雪茄,一边不经意地对客户说,“肯定不能对着雪茄吹气,要让它在天然状态下焚烧,才能够获得最佳的烟雾和滋味……来,说说你的案件。”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感觉身边都是经过司法考试的人”,甚至连律所前台都经过了司法考试。
一位承受媒体采访的前律师,后来注销了律师证,考公务员做了检察官。文中这样写道:
他有时在法院,见到之前的同行,看着对面穿得西装革履,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律师,有种杂乱的情感。
有媒体人向他咨询能不能转型做律师,每到这时,陆晨会先问对方有没有完成财政自在,假设没有,那就“老老实实写稿吧,别折腾了”。
日前,“转型Media人”联络到写出《“90后”律师,困在温饱线上》这篇深度报导的查询记者李禾,请他谈了采访报导后的感触。
新年前,我和律师小艾碰头,看他满脸瘦弱,说话分心,总是盯着手机不说,处处体现得很焦虑。
我问他怎么了,他支支吾吾说:“这不,春节了,借他人的钱还不了人家,现在靠着好几个网贷渠道过活呢,网贷也到期了。”这句话从他嘴里说出后,我觉得难以想象。
“你们做律师,收入不是很好吗?!”“别提了,没案源,所里许多案件都是老律师接的,咱们这种年青律师穷死了,连温饱都解决不了。”
这些话让我吃惊。由于作业原因,我知道不少律师,从微信通讯录看了下,有121个律师朋友。全国各地都有,有不少是“红圈所”的。
在我形象里,不少律师发交际渠道,常常发豪车、休假、高尔夫球场什么的,这些年在影视剧中,律师也总以“精英”形象呈现,动不动就谈几百万律师费的案件,让人好不仰慕。
我对小艾的话有些置疑。说实话,那时候的我,多少仍是拿所谓“精英视角”看待青年律师的。
后来我用电脑查找相关资料和数据,发现小艾的境况的确有必定代表性。所以,我和修改交流后,开端着手操作这个选题。
第一稿我采访了12位律师,我是有挑选的,便是至少从他朋友圈、或许一起知道的人那里知道,这个律师混的不错。
但是聊了几个后,发现他们并不是朋友圈的精英姿态。他们面对的情况差不多:案源少、收入低。关键是,每个案件的律师费,能超越3万元的很少,大多是几千块。这些钱,还得扣除律所抽成、社保医保公积金、办公室费用等。甚至有律师奉告我,他们每月还得固定扣除100元的电费、网费。
如此下来,拿一个1万元律师费的案件举例,依照三七分或二八分,到律师手里也就5000元左右。
总归,跟着采访深化,没有一个律师对现状满足。并且,简直任何一个人都说到“二八规律”,即:20%的律师将占有作业80%的资源和收益,而80%的律师共享剩下的20%资源和收益。
稿件第一稿出来后,修改教师看了初稿,心生置疑,她忧虑报导会不会以偏概全,让我弥补采访,便是尽可能找更多青年律师聊现状。所以,第一稿之后,我又采访了20多个青年律师。
至少从我的采访情况来看,咱们都叫苦连天。只需一个南边城市的青年律师说,自己的收入还能够,每年落到手里能50来万,并且仍是由于这家律所的主任要求老律师有必要帮扶新律师,不然,如这位律师所说,“恐怕温饱都是问题”。
采访之后,觉得律师这个作业,和之前的认知的确有距离。不过,咱们也不能唱衰律师作业,这个作业仍是很不错的。
我简直一切的律师朋友都转发了这篇报导,并在发交际渠道时说稿件线%以上的谈论都以为写出了青年律师的困难与现状。
一些十分闻名的老律师也认同这篇稿件。其间,北京一家规划所的主任奉告我:“甭说青年律师了,老律师也欠好干,现在执业律师太多,咱们都在打价格战,不如不是早些年攒了些家底,许多老律师早买不起菜了。”
单就媒体人转行来说,我个人不是很引荐去当律师。当然,假设现已财富自在,手里的钱能满足支撑你三五年收入低的情况,挑选律师不是不可。假设经济条件一般,想靠着做律师立刻致富的话,仍是慎重而行。
决议转行前,有些问题先要考虑到:比方,怎么确保案源足够?假设案源和收入都不可的情况下,怎么战胜执业心里苍茫?假设最终没在律师作业坚持下来,你的退路是什么?
前述文章中所谓的“90后律师”,“转型Media人”以为,应该做广义的了解,它不仅仅指30多岁以下的律师,其实指的更是入行或转行进入的年初不长的律师。
在不少媒体人方案转型当律师的大布景下,这篇深度反映作业内情的新闻报导,是给咱们的一份奉告和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