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位妈妈在社交平台的一段话,引起了不小争议,而议论的焦点便是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海的女儿》:
支持她的人也认为小人鱼的形象太“恋爱脑”,而且充满了男性对女性的刻板想象:女孩总是柔弱的、被动的、牺牲奉献的……
而反对这种说法的人则认为,为爱献身怎么了?何时慢慢的开始流行贬低爱情了?更何况,小孩子需要涉猎多种维度的文本,才能丰富人生启蒙……
暂且不论育儿理念,《海的女儿》的故事真的是男权视角、暗示了性别刻板印象和男女地位不平等吗?当代儿童,尤其是小女孩,还应该阅读这个童话吗?
安徒生的《海的女儿》原名为《小人鱼》,是世界上流传度最广的童话故事之一。大多数人应该都知道它的故事情节:
海底公主小人鱼为了追求爱情与不死的灵魂,放弃了原本自由自在的生活、三百年长寿的生命,以及美妙的歌喉,让巫婆把自己鱼尾变成人腿。当这一份爱情破灭无望时,她转身跳入海中,化成了泡沫。
这篇童线年。不同于格林童话直接取材于民间传说,《海的女儿》的文本是安徒生原创的,不过他也采用了很多现有元素,尤其是人鱼这种传说生物。从塞壬神线年创作的诗剧《爱格纳特与人鱼》(一个女性人类与男性人鱼的故事),人鱼与人类之间跨种族的“禁忌之恋”在文学创作中并不罕见。
容易被很多简写版读物省略的是,在《海的女儿》原作里,爱情不是最重大的主题。小人鱼对人类不灭灵魂的追求贯穿了故事始终。
在原著里,据小人鱼的老祖母说:“我们(人鱼)可以活到三百岁,不过当我们在这儿的生命结束的时候,我们就变成了水上的泡沫。相反地,人类有一个灵魂;它永远活着,即使身体化为尘土,它仍是活着的。它升向晴朗的天空,一直升向那些闪耀着的星星!正如我们升到水面、看到人间的世界一样,他们升向那些神秘的、华丽的、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看见的地方。“
这一番言语让小人鱼无比渴望变成人,以获得永恒的灵魂,而她身为人鱼,“只有当一个人爱你、把你当做比他父母还要亲切的人的时候;只有当他把他全部的思想和爱情都放在你身上的时候;只有当他让牧师把他的右手放在你的手里、答应现在和将来永远对你忠诚的时候,他的灵魂才会转移到你的身上去。”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坚定了小人鱼的决心:“我要牺牲一切来争取他和一个不灭的灵魂。”
其实这一设定也并非安徒生原创。欧洲向来有关于水精灵Undine的传说。据说Undine本身沒有灵魂,但能透过与男性结合及孕育子女的手段获取灵魂。
这种传说大概会让现代女权主义者们嗤之以鼻,至少在安徒生的通信中,他表明了自己不喜欢“通过结婚来获取永恒灵魂”这种设定,于是他把小人鱼的结局写成了一个悲剧——她没能成功通过爱情获得不朽灵魂。不过,当她从海上泡沫中上升,飞向天空成为“天空的女儿”后,她有了另一种选择:做三百年的好事,可以让自己的灵魂永恒。
原著的种种设置,其实已经让小人鱼的故事从爱情至上的观念中脱离出来。与其指责这篇童话矮化女性、以男性为尊,倒不如诟病结尾基督式道德说教意味过于浓重,减损了文学本身的感染力。
对《海的女儿》进行文本解析,很容易看出其中的二元对立结构(例如海底/岸上、人鱼/人类、孩子/成年),与以尾换足处的隐喻。在故事里,虽然小人鱼的父亲是海王,但基本上没有任何存在感,反而是她的祖母担当了导师角色,是她的姐妹们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女性角色的作用和力量显而易见。与此相对的是岸上王子所代表的人类社会,往往被解读为白人男权社会。而小人鱼上岸的经历,正是边缘群体为了过渡到主流群体,不得不经历阵痛(每走一步如同踩在刀尖上)、自我(失去尾巴),以及丧失话语权(失去声音)。
安徒生这番设定,未必有考虑到性别问题,边缘群体也未必象征男权社会中的女性群体。小人鱼是安徒生自传性质的角色,由于作家出身农家,创作的童话故事却主要由受过教育的上层阶级消费,在贵族圈层中的处境正如同人鱼上岸般挣扎不适。
另外,更有研究安徒生的学者指出,小人鱼在恋情中的失意,正是安徒生的自身体验。《海的女儿》其实就是他写给同性好友Edvard Collin的“情书”。在听闻Collin订婚的消息后,安徒生写了一封信给他,直抒爱意,不过被对方拒绝了。随后,安徒生将完成的《海的女儿》寄给了Collin,这一个故事里还揉杂了他情书的内容。
安徒生曾对一位友人坦白:在这一个故事中,他对笔下的角色们倾注了特别的同情与共鸣,为之或哭或笑。可能也正因为如此,《海的女儿》等故事一经出版,安徒生名声大振。1837年,这篇故事虽然被放在给孩子的童话集里出版,他特意在前言写道:《海的女儿》的深层涵义只有成年人才能读懂。
这一段夭折的恋情,给了童话里的小人鱼“失语”的另一层解释:无法公开的同——在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同性运动虽然已处于萌芽阶段,但同性恋仍未被广泛接受或法律承认。在此时代背景下,人鱼换尾被解读出跨性别的意味:/交换下半身,才有资格去追求爱情。
在原著童话之后,《海的女儿》的诸多演绎作品最广为人知的便是迪士尼的动画电影《小美人鱼》。这部动画的创作背景是20世纪80年代,距离原著出版百年,女权主义迎来了第三次浪潮。迪士尼的女主角设定当然也要与时俱进。
首先,小人鱼被取名为Ariel。在安徒生笔下,小人鱼“皮肤又光又嫩,像玫瑰的花瓣,她的眼睛是蔚蓝色的,像最深的湖水”。她满心好奇与想法,安静而孤独,显得有些不合群的奇怪。而迪斯尼则塑造了一个更加开朗欢快女主角,影评人评价她为“足智多谋,思想独立,甚至任性、贪得无厌,充满了许多活力的年轻女性”。
在情节方面,动画电影也对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悲剧转变成俗套的大团圆结局:Ariel在父亲和王子的帮助下,打败了代表邪恶的女巫,和王子喜结连理。这一安排反而让故事在性别结构中回归传统,略显窘迫。
值得一提的是,在动画中,小人鱼为了变成人类去拜访女巫时,女巫唱了《poor unfortunate souls(可怜不幸的灵魂)》这首歌,歌中对小人鱼失去声音一事展开了另一种解读:
女巫教给Ariel关于人类社会的性别意识,也就是“女人不需要与男人交谈,用身体语言更好”。当然,联系原著情节显而易见这是反讽:一段缺乏沟通的关系是注定失败的。
历史学家Mircea Eliade认为,神话作为某一族群的“真实”历史叙述,是人类行为的典范,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寓言和童话同样如此。从人们幼年接触童话读本时开始,这些故事已经在他们身上留下痕迹。
孩童时候接触《海的女儿》,也许只懵懵懂懂地记得,这是个不求回报的悲伤的爱情故事,也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世事不会尽如人意,童话的结局并不总是皆大欢喜;
长大后重读《海的女儿》,可能会欣赏小人鱼的好奇心与思考能力,理解她想去看看外面世界的蠢蠢欲动,为她鼓起勇气出走、坚定追寻目标而叫好,又为她在善恶爱恨之间的抉择而感动。
《海的女儿》有阅读价值吗?大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角度。小人鱼对现在的小女孩是否有积极影响,这类争议在国内外已经持续了很久。人们当然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不再读这一个故事,另选其他的优秀作品与家人分享。
只不过,很多人对这个童话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各种改编、简写版本上,错过了原著中很多丰富的细节,对安徒生其人的认知更是模糊。若是因为误读而遗漏一些好作品,未免有些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