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物也能成就大产业”

详细介绍

  原标题:“小作物也能成就大产业”[ □刘浩 亚麻俗称胡麻,是我国华北西部地区主要的油料作物,

  亚麻俗称胡麻,是我国华北西部地区主要的油料作物,由于生命力比较顽强,很适合在土壤贫瘠的山区或干旱地区种植。亚麻浑身是宝,亚麻籽皮富含木酚素,具有增强免疫力的功能。亚麻油中富含的α—亚麻酸对人体具有降血脂和胆固醇、防治心肌梗塞和脑血栓等作用,被誉为“血管清道夫”。因此,亚麻也是21世纪最有保健价值的功能性食品。

  我国是世界亚麻主产国之一,产量居世界第二位,而内蒙古自治区又是国内亚麻主产区之一,其播种面积与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0%和25%。在内蒙古自治区,农户种植亚麻的品种主要是“轮选系列”,特别是“轮选3号”(内亚九号),它是国内主推品种中产量、含油率(42.2%)和α—亚麻酸含量最高的品种,这样一个集丰产、优质、抗病于一体的优良品种就是由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张辉带领她的科研团队选育而成的。

  张辉是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她说,在大学期间,有幸在李心文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有关亚麻研究的毕业论文,从此就和亚麻结下了不解之源,这一干就是30多年。在这期间,也有从事大作物研究的机会,但终究没有动摇她对亚麻这个小作物的热爱。因为她坚信,小作物一样能干出大事业。

  亚麻是一个自花授粉作物,育种家们只能采用传统的常规育种方法,限制了遗传变异的扩大,难以培育出综合性状好的优良品种。因此,国内外的育种家们一直在寻找实现亚麻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但苦于找不到可利用的不育系。

  张辉表示,在70年代末,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陈鸿山老先生发现了显性雄性核不育亚麻这个宝贵的材料,老先生退休后,就将研究核不育亚麻的重担交给了她,而当时开展亚麻雄性不育系遗传规律及利用研究,在国内外还尚属首次。面对压力,张辉带领课题组在雄性核不育研究领域里开始了漫长艰苦的研究,在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下,经过十几年的拼博、探索,终于对核不育亚麻复杂的育性表现提出了双基因互作理论的解释,对核不育亚麻遗传规律提出了新的理论:将轮回选择法用在自花授粉作物亚麻上,改变亚麻传统的育种方法。没想到,该项研究不仅成功地育成了稳定的雄性不育“两用系”,还获得了亚麻史上第一个亚麻杂交种,而这项具有超高科学价值的贡献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该项不凡的研究成果不仅得到了袁隆平院士及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还获得了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亚麻不育系及杂交种生产方法”还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引起了世界同行专家的高度关注。2002年,张辉应邀赴美国参加了第59届世界亚麻学术会议,并作了题目为“亚麻雄性不育两系法制种研究”的报告,这是我国亚麻学者第一次出席世界亚麻学术大会。之后,张辉又应邀出席了第60、63、65、66届世界亚麻学术大会。

  品种是产业的源头。为了推动亚麻产业做大做强,为了让更多的中国人从亚麻身上汲取到健康元素,张辉带着提高经济效益与健康营养理念的思路重新调整了育种目标,从国内外引进资源材料1800多份,创建了核不育基因库。她首次采用轮回选择法,选育出国内目前含油率最高、同时丰产、高抗枯萎病的新亚麻“轮选1号”“轮选2号”“轮选3号”(内亚九号)。特别是内亚九号,能够增产10.0%—20.0%,含油率能增加到42.83%—43.71%,高于国内其它品种2—3个百分点,而且α—亚麻酸含量达到50.0%以上。据了解,目前由张辉团队研究出的“轮选系列”亚麻新品种,慢慢的变成了内蒙古自治区亚麻主产区的主要品种,其覆盖率达到85.0%。

  亚麻籽表皮含有10%的胶质,是世界上少有的几种天然植物胶。亚麻籽表皮的颜色是深褐色,而亚麻籽的加工产品一定要进行脱色。未解决加工公司对亚麻加工专用品种的需求,她带领团队选育出了种皮为乳白色、含油率能达到41.23%—43.20%、产量与主推品种相当的国内第一个亚麻加工专用品种“内亚六号”。

  为了降低农户的种植成本、提高经济收益,张辉带领团队还开展了亚麻需水、需肥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制定并颁布了《内蒙古阴山北麓旱坡地胡麻85公斤/亩高产栽培作业规程》《内蒙古阴山南麓中等肥力水地胡麻115公斤/亩高产栽培作业规程》和《胡麻品种抗枯萎病田间鉴别判定的方法》等3个区域标准,主编亚麻专著一部、参编3部。

  为了尽快研发出我国的亚麻保健品,张辉带领课题组与加工公司联合攻关,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冷榨技术,以“轮选系列”新品种为加工原料(α—亚麻酸含量50%,是国内目前α—亚麻酸含量最高的品种)生产出的亚麻籽保健油、亚麻籽粉和胶囊,是目前国内市场中α—亚麻酸含量最高的保健品,深受消费者青睐,被誉为“草原上的深海鱼油”。随着加工产品的研发成功,已形成了自治区绿色作物亚麻科研、生产、开发产业链。

  张辉还担任全国胡麻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组织甘肃、宁夏、新疆、山西、河北、内蒙古六省区的胡麻育种单位开展科研协作及全国区域联合试验。经过11个轮次的胡麻品种联合区试,组织审定认定【国鉴】亚麻品种15个,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抗病、丰产良种,控制了亚麻枯萎病的危害,为全国亚麻生产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作为自治区小杂粮攻关团队负责人,张辉从“九五”至“十二五”,带领全区谷子、荞麦、燕麦、亚麻、食用杂豆的专家们,开展了“功能性食品(小杂粮)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等课题的研究,选出20多个小杂粮新品种,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小杂粮高的附加价值有效成份的提纯,形成了科研——教学——农户——企业为一体的小杂粮产业化发展模式。

  回顾30多年的科研路,面对沉甸甸的奖励和荣誉,张辉同志非常谦虚地说,这都是团队一起努力的结果。目前,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培养接班人、继续推动亚麻产业的发展,使亚麻作为功能性食品深入到千家万户,提高亚麻的经济价值,实现亚麻生产稳定发展、取得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988年,“亚麻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的发现”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99年,“显性核不育亚麻遗传规律及利用研究”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12年,“丰产、优质、抗病胡麻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利用”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14年入选“草原英才”工程——功能性小杂粮研究与产业化创新人才团队首席

  ★选育出“轮选1号”“轮选2号”“内亚六号”“内亚九号”“内纤亚二号”5个亚麻品种

  ★带领小组成员先后完成国家自然基金6项、科技部“863”攻关等项目2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