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进新时代·创意新未来”——2017中国(贵州)国际民博会文创版块见闻
贵州网讯:11月10日-12日,2017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文化旅游商品博览会在贵安新区东盟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文创论坛与文创展示备受各方关注。“迈进新时代·创意新未来”,是本届民博会为文创展示专区打造的主题,专区内所设有文化+大数据、文化+大旅游、文化+大扶贫三大版块,虽各有不同,但又互相补充,让文创内容更为丰富完善。
贵州是民族文化资源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贵州打造文化大省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据统计,贵州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3.39%,近五年来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上涨的速度,为新时代多彩贵州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日下午举行的题为“坚定文化自信,快速推进新时代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政府领导、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共聚一堂,交流探讨贵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脉络和经验。省文化改革发展办专职副主任柳盛明说:“围绕文创与大扶贫、大数据、大旅游等融合发展开展交流探讨,目的是为文化创意发展搭建一个激发创新思维、相互交流启迪和促进合作发展的平台,以此彰显我省民族特色文化资源,逐步提升贵州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记者乘扶梯走进三楼文创展示大厅,“迈进新时代·创意新未来”瞬间映入视野。本次文创大赛文创版块展示区最重要的包含“文化与大旅游”、“文化与大数据”、“文化与大扶贫”三大版块内容。文化与大旅游展厅主要展示有2017年多彩贵州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的53组获奖作品、“贵银”系列商品、“山地百货”商品;文化与大数据展厅主要展示省直相关的单位在文化与大数据方面取得的成果;文化与大扶贫展厅主要展示我省有代表性的文化企业以及它产品。
在文化与大旅游展厅,记者见到了2017多彩贵州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金奖作品《水书银饰》的设计者夏子涵。她说,很荣幸获得金奖,很荣幸参加民博会,很荣幸我的作品在民博会上受到大家的好评,并通过民博会与广州的知名服装企业达成意向性合作。据现场业内资深人士分析,《水书银饰》巧妙地将水书文字造型与银饰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尤其作者选择了水书中寓意吉祥的文字,以此赋予了银饰品的精神价值和象征意义,所以受到消费者青睐。
清华大学研究生赵雪园设计的《从木风生》真丝系列新产品在民博会上销售火爆,她特意为参加本次民博会展示而准备的50条真丝围巾仅仅两天就售出了30余条。赵雪园和记者说说,《从木风生》真丝系列的基本元素全部来自贵州黔东南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他们将这些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理念结合起来,采用高科技的真丝加工、染色工艺,让产品看起来更高端、更上档次和更有文化品位。贵州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她创意的源泉,她相信不久的将来,贵州的文化实力将更加凸显,必将引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
由多彩贵州文化产业集团打造的“贵银”品牌系列新产品在本届民博会上首次公开亮相,与会领导和嘉宾对“贵银”产品赞赏有加并给予厚望。多彩贵州文化产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徐进说,“贵银”是代表贵州银饰的高端品牌,同时也是一个合作孵化平台,凡是达到贵银品牌标准的贵州企业皆可参与合作加盟,旨在推动贵州银饰产业的大发展。银饰银器在生活当中有很强的实用性,既是一个很好的装饰品,也能起到健康养生和保健作用,最终将成为贵州旅游商品的代表。不过现在仍需匠心打造,做强品质和品牌。
在“多彩贵州山地百货”文创商品体验展区,两名银匠现场展示银饰加工技艺,吸引了许多外国嘉宾驻足欣赏。该展区负责的人介绍,“多彩贵州山地百货”体验店以贵州非遗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出发点,以多彩贵州品牌为依托,通过产业化运作方式,整合省内外优秀的文创企业,建立产品、品牌、营销等为一体的特色文创商品开发、推广和营销体系,建设线O营销渠道,实现贵州特色民族民间工艺品的转型升级和创新示范。现企业具有专业文创产品设计师上千人,已开发上线文创商品上千种,多彩贵州山地百货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在文化与大扶贫展厅,人头攒动,剪纸系列、刺绣系列、银饰系列、蜡染系列、雕刻系列、农民画系列、正安吉他等商品玲琅满目。11日下午,一幅手工刺绣的金鸡图,以5000元价格成交,展厅里响起了热烈掌声,这既是对刺绣技艺的肯定,也是对买家为艺术品慷慨解囊的认同。
据介绍,文化与大扶贫展厅共有47家省内代表性的龙头文化企业参展。雷山县阿妮绣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阿妮说,党委政府的扶持,让我从一个绣娘变成了一个年产值逾千万的企业老总,我非常庆幸也非常感恩,将尽一生之力,培养更多的绣娘,为当地的留守妇女和老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他们在家中也能实现脱贫。
正如原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领军人物张晓明所说,一个个绣娘,一个个工匠,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灿烂文明,延续着民族精神,文创就是要让千千万万普通大众参与到文化强国的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来,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反哺创造文化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