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麻君对话亚麻人」我们因何恐慌?怎么样应对?

详细介绍

  上期知麻君对话国际亚麻界资深专家赵志刚先生,他为我们深入分析了在全世界疫情蔓延的当下,世界亚麻市场以及我国亚麻产业的现状。本期,我们继续为大家带来,全世界疫情之下亚麻产业的对话专题二:我们因何恐慌,如何应对?

  Z:现在的亚麻行业,大家心理上普遍存在恐慌,源于全球疫情对产业带来的巨大冲击,全球疫情严重,产业链上变数太多,难以预测,引发大家持续担忧与恐慌。简单来说:危机中看不清未来…

  因疫情持续,导致了:存量(资产)还在,但流量(订单和收入)没了。固定成本高,仅“利息+工资”就能压垮不少企业;

  开年复工以来,行业内全球性订单取消或延迟发货较为普遍。全球知名的快时尚品牌,包括西班牙ZARA、美国POLO、荷兰C&A、日本UNIQLO这些巨头们纷纷延迟或取消订单。最致命的是:当国内生产厂家已经完成生产,却被要求暂停发货。亚麻纱还好,属于初级产品,亚麻面料就很尴尬了,颜色染了,错过本季流行色,过时的色彩卖给谁?

  企业和个人一样,面对恶劣的环境,第一反应是如何自保。对企业而言,钱袋子比平时捏得更紧了,容易产生一些过度保护的行为:该付款的时候不付款。如果大家都这样,就会给产业链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资金和价值流动就停止了。

  农民工面对的问题更为突出:好不容易熬到复工,转眼等着自己的却是减员;好不容易回厂,没干几天又要返乡。

  Z:上游原料近乎停滞,中游纺织服装集体减产,下游店面关张歇业。处于产业链不同位置的企业有着各自的尴尬和焦虑。

  3月中旬以后,原料市场近乎停滞,导致降价,但降价也很少有成交。厂家不敢买,怕进一步降价,不知道抄底的“底”在哪里。

  纺织产业链上(纺纱、织造、印染、服装等)的企业自我限产。刚复工不久,就开始限产。给骨干发基本工资,给农民工发点补偿或生活费后回乡。未来如果再复工,难度会比这次的复工更大。改革开放几十年的经验:农民工会用脚做选择!

  消费端大家的感受会更直观,实体店不开,销售归零,房东的房租照收(减免只是江湖上可遇不可求的传说)。成本高,没收益,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当然,我们也能感受到线上销售的明显增长,有限的流量暂时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但线上的优势会不会持续下去,还有待观察。

  Z:古人云: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全球疫情下,企业无一幸免。恐慌是我们应对危机下的应急反应。现在要做的是:调整心态!

  恐慌是我们面对危机的情绪化反应。恐慌之后,就需要调整心态,把恐慌情绪转变成危机意识。企业家需要对企业全员传递危机意识。全员危机意识,近似于我们国歌中唱的:我们企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样大家团结一心,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做什么也都会更容易些,包括对减员、降薪渡难关也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亚麻是有机、环保的绿色产品,卫生性能特别好,既天然又时尚。待疫情过后,人们会更加珍惜生活,会更加倾心于绿色、环保、卫生又时尚的天然产品,亚麻将会更加流行。“品质生活“是我们亚麻产业为消费者创造的价值。

  亚麻是个古老的产业,不能彻底颠覆传统模式,只能不断融合新内容,使其焕发新的生机,比如:线上线下互动,外销与内销并举。疫情成为推动亚麻内销市场的催化剂,我们需要化危为机,认真开发内需市场,利用新平台、新渠道,提升内销市场的份额。

  服装上,国内高端设计人才匮乏、投入资金不足,缺乏品牌。品牌营销是一个长期的投入,不能一蹴而就,这一直是我们行业的薄弱环节。浙江金鹰在做亚麻T恤、衬衫等,但还需要加大设计和营销力度。

  服装服饰也有一些新兴的市场,以前我在日本出差时,曾经遇上日本的民族传统节日,看到大量的日本国民都身着和服,几乎每个女孩都会有一套或几套和服。

  我个人认为,疫情之后,中国的文化回归趋势会更强,因此近年开始流行的汉服会热卖。亚麻与汉服非常契合,这是我们行业的机会。另外,亚麻也很适合做茶服,也有很多机会。

  在家纺市场,亚麻家纺制品一直是我们的短板,占比非常低,但这意味着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国内企业江西恩达,已经有一些亚麻家纺产品,但在设计和营销上都有待加大力度。期待国内出现类似于比利时LIBECO这个层级的家纺品牌。

  大家都知道,近年故宫文创很火。我们也在思考,亚麻布、亚麻纱参与文创,实际上也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做出很多东西。记得在一个展会上,常州东嘉的一个亚麻包袋吸引了我,忍不住要了一个。拿回家后,结果就被女儿看上,抢去装她喜欢的东西了。事实证明,好的产品有着必然的流通性。

  危机中,企业应首先站稳自己,也就是自救。自救的方案很多,最直接的就是护住钱袋子、各种方式降低成本。目前许多外企都在降薪、裁员,我们这个行业也不例外。企业需要全员建立群体危机意识,共渡难关。但是仅仅这样也不行,如果大家都只顾保护自身,是不够的。

  因此我们提出,企业站稳自己、自救的同时,应当眼光放长远,主动互帮、互助、互救,共同让产业链动起来。互救就是,每个企业都帮助自己的上游供方和下游客户。企业都这样互救,产业链就不会死,经济就能逐渐恢复活力。

  在实操中,企业可以给客户放账,正常30天,疫情下可以宽限到60天甚至90天。当然,这必须建立在彼此互信的基础上。给上游卖方的款,该付要付,不能以疫情为借口拖延,赖账。如果每家企业都这样兑现承诺,产业链上实现相互支持,就能让资金、产品流动起来。反之,如果企业只顾自己,进入休克或植物人状态,等经济的春天真来了都未必能醒过来。

  最近备受争议的方方的《抗疫日记》中提到的一个想法,值得肯定。她说等疫情结束之后,一定要去自己喜欢的餐厅好好吃一顿。一方面是久违的美食,为解馋,另一方面是支持这家自己喜欢的餐厅活下去。这样积极的心态同样适合产业链上企业的互救,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身。

  自救之外,一定要互救,这是我们公司能够做的。当然,即便做好这两点也还不够,企业仍然需要得到政府的帮扶。

  我们不妨参考欧美一些国家的做法。金融上降息、减息,缓解企业还息还贷高压;税务上适度减税、免税。更直接有效的是经济补贴。

  疫情爆发之后,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一些政策帮助民众以及企业渡过难关。各国有自己的做法,比如:和我们亚麻行业关系最密切的法国,马卡龙提出的一系列帮扶政策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到位的。法国喊出了“不让一个企业因为疫情而被拖垮,也不让一个穷人因为疫情而活不下去”的口号。从为低收入者发补贴到对公司可以提供实质性的帮扶,值得肯定。

  宏观上看,国家产业政策从未有限制我国麻纺行业的说法,但近年来个别地方麻纺企业遭遇各种以环保之名的限制,轻则迁移,重则关停。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你看看我们的麻纺产业,它是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天然亚麻纤维能轻松实现零浪费的综合利用,可降解、可循环。尽管在纺织过程中涉及到一些水源的使用,但能够最终靠加大对水处理的投入,净化水质,达标排放。

  个别地方政府简单地以环保之名变相挤兑亚麻产业,令人遗憾。我国亚麻纺织产业“两头在外”,原料来自法国、比利时等国,不与我国粮食种植争土地,同时解决很多就业问题,根本上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产业。

  亚麻产业的发展,符合未来可持续经济以及绿色环保的趋势,属于当下,也属于未来。所以我想呼吁这一些地方政府:疫情过后,应当重新评估传统实体产业的产业价值,特别是亚麻业。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