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大竹:特色产业旺起来 农民腰包鼓起来

详细介绍

  四川大竹县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牢牢牵住“产业振兴”牛鼻子,一手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地位,一手培育新兴起的产业后发优势,形成特色产业“青黄相接”、农民增收持续有力新格局

  眼下,正值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传统优势产业——苎麻收获的季节,在竹阳街道天生村,麻农杨瑞军正带着他的“机械打麻服务队”在麻田里忙碌着。

  “一亩麻地,我们四个人八个小时就能完成收割,比传统的手工收割效率提升了五六倍。”2018年,原本从事苎麻运输销售的杨瑞军,看到了苎麻机械化、产业化的广阔前景,拿出多年积蓄,流转土地200余亩,当起了“职业麻农”。到了2020年底,他的家庭农场已经实现年产粗麻20余吨,年收入近30万元。

  “如今,苎麻原料收购价格日趋稳定,随着机械化收麻、打麻的推广普及,收麻季劳动力需求大的瓶颈被打破,苎麻这个‘老产业’将重新成为前景大好的‘朝阳产业’。”谈起未来,杨瑞军信心十足。

  产业化、集约化让“老产业”焕发出“新商机”,品牌化、规模化让“新产业”成长为“金招牌”。近年来,大竹县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牢牢牵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一手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地位,一手培育新兴起的产业后发优势,形成了特色产业“青黄相接”、农民增收持续有力新格局,五大特色产业名片——竹、苎麻、糯稻、香椿、白茶成为当地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靠山。

  20世纪80年代,苎麻纺织品在欧美市场大行其道,成为时尚。当时,大竹苎麻在全国占有主体地位,享有“中国苎麻之乡”美称。鼎盛时期,全县有苎麻纺织企业20余家,80年代就实现了2.05亿元总产值,产品远销韩国、日本、欧美市场。

  然而,以初加工为主的产业体系过度依赖市场的繁荣程度,缺乏抵抗风险的能力。随着“苎麻热潮”逐渐退去,大竹县苎麻产业规模逐年萎缩。如何重拾这项传统优势产业昔日的辉煌,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为破解苎麻产业高质量发展困境,2019年大竹县成立了全国唯一一家县级专门从事苎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心,县财政每年预算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苎麻产业高质量发展,并相继出台《大竹县振兴苎麻产业六条措施》《关于加快苎麻装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建议》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苎麻产业体系优化。

  “近年来,在市、县两级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我们通过与院士专家团队的合力攻坚,解决了苎麻面料不亲肤、刺痒、易起皱等技术瓶颈,极大提升了苎麻面料的服用性和附加值。”在大竹县新建的苎麻科技文化馆,当地苎麻产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玉竹麻业负责人张小祝从展示架上拿起一件衬衣,翻开标牌,这件麻纤维比例40%的衬衣售价达2000元。

  “向产业链下游进军,提升全产业链附加值是振兴苎麻产业的关键。”据张小祝介绍,为助力苎麻产业重拾辉煌,今年大竹县把苎麻列为举全县之力推进的“首位产业”,达州市专门成立苎麻产业专班推进办公室,力争在2025年实现规上企业产值100亿元,建成全国苎麻面料和成衣生产基地。

  “浙江的安吉白茶以其色泽亮丽、香味醇正驰名全国,处于同一纬度的家乡——大竹县能否培育出优质的白茶呢?”2009年,大竹县廖红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从浙江带回2000株安吉白茶种苗,栽种在大竹县团坝镇的高山上。

  这一试,让廖红军捡到了宝。“得益于独特的气候和土壤,大竹白茶上市时间更早,氨基酸含量更丰富。”12年间,廖红军带回来的白茶一路从山脚发展到了山顶,当地群众在他的带领下找到了脱贫奔康的“黄金叶”。

  “白茶产业绝不能走粗放发展的老路。”在白茶试种成功,全县白茶产业遍地开花、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大竹县政府清醒地意识到,保护这张新兴的特色产业名片必须未雨绸缪、先行一步。

  2017年,大竹县成立了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心,“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大竹白茶’,走中高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路线”成为大竹白茶产业发展的总基调。2019年,伴随着大竹县白茶产业协会的成立,“推进全县白茶区域公用品牌的培育和整合,制定和落实‘大竹白茶行业标准’”成为所有“大竹白茶人”的行动自觉。

  经过多年的“品牌化”努力,2020年1月,“大竹白茶”获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全县白茶产业发展硕果累累,已发展白茶企业13家(省级有突出贡献的公司2家)、专业合作社25家(省级示范合作社1家)、市级白茶现代农业园区1个,白茶种植培养面积达6万亩,每亩收入达2.6万元,产值达8.4亿元。

  “今年的香椿长势好,行情也稳定,起早摘这两背篓,卖个五六百元没问题。”3月22日一大早,在大竹县石河镇新建村村民冯克美家的香椿地里,红艳艳的新鲜香椿打捆装进背篓里。

  在大竹县,每年趁着香椿集中上市的一个多月,拿到“开年红包”的“椿农”不在少数。截至2020年底,“中国香椿第一县”——大竹县已种植香椿12万亩,分布在全县19个乡镇100多个行政村,发展种植户10余万户,“椿农”人均年增收3500元。

  “家里5亩香椿预计能收入3万多元,抵得上打工半年的工资。”冯克美心里有本明白账,“每年春节过后就在家多住几天,看看香椿行情,只要价格稳定,就卖完了香椿再出去务工。”这本账算下来,也让当地政府看到了香椿产业存在的短板。

  “影响收购价格的因素很多,一要天公作美,香椿产量高、品质好;二要品相上佳,现摘现收,全程冷链……”在石河镇香椿交易中心,来自湖北的采购商徐开军说,“以前过来采购香椿都是在路边收购、打包,过往的人多车多,灰尘也大,影响了香椿的品质。现在有了这个新建的交易中心,我们能收到品相好的货,村民也能卖出好价钱,大家都满意。”

  “端稳‘产业饭’,留住农村人”是大竹县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秘笈”。为了补齐香椿产业短板,延续苎麻和白茶的成功思路,大竹县还在做强品牌和做大深加工方面下足了功夫。

  自2012年起,大竹县每年安排县本级财政资金500万元作为香椿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强化香椿标准化建设、品牌建设、文化建设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大力推进香椿产业链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产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1家,发展香椿酱、香椿茶等深加工产品,提升香椿产业附加值。

  按照大竹县香椿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预计到2022年,香椿种植培养面积将达15万亩,引进香椿产品加工公司4个以上,香椿产业总产值实现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