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与中科院开展合作可以追溯到1996年。江苏也因此成为最早开展省院合作的省份。
“刚开始的合作侧重传统产业提升。”1998年的丝绸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令江苏省科技厅产学研合作处处长张少华印象深刻。
易皱、不耐污、易褪色,是传统丝绸面料的三大缺陷。当时丝绸产业发达的江苏找到了擅长“啃硬骨头”的中科院。中科院立刻组织了11个相关研究所到苏州的丝绸公司进行调研。
当时,整个丝绸行业还抱着一种怀疑的眼光:“哪有那么容易?建国后几十年都没解决的问题,中科院一来就能解决?”
不过,短短3个月后,当中科院专家带着初步试验结果到苏州研讨时,在场领导和技术人员都大吃一惊。
“中科院专家是从最本质的问题着手的:比如通过丝绸表面理化特性的研究分析,从基本面出发提出解决方案,这是之前丝绸行业从来就没过的。”如今说起来,张少华还记忆犹新。
“最后,用了不到三年时间,中科院的8个研究所根据各自优势采用不一样方案,把丝绸的三个老大难问题都较好地解决了,出了很多成果,现在在全国都有很好的应用。”
这只是省院合作15年的一个片段。当前,江苏已成为中科院与地方合作中顶级规模、范围最广、成效最显著的省份。
科研成果要实现产业化,离不开企业资源、产业基础、创业文化以及全心全意支持企业的政府,而这些,正是江苏省优势所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常州与苏州、无锡一起,以苏南领跑者姿态,跑完了民企改革第一棒。在“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大潮中,科教资源相对匮乏的常州如何突围,给了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很大压力。
于是,进西南,走西北,闯关东,溯长江,范燕青率领有关部门和企业奔赴大学大院大所,进行了一场持续六年的“科技长征”。
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为吸引中科院在常州设立研究机构,范燕青十余次进京,硬生生打动了时任中科院院长。
2006年11月,中国科学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落户常州科教城,常州正式成为中科院重要的技术转移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
5年来,中科院与常州一路相伴,常州中心硕果累累。与此同时,在常州中心的示范带动下,常州累计吸引各类研发机构、高科技企业470多家,领军型人才1800多名、科学技术人才9100多名和创新创业团队300多个,成为推动常州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宝贵资源。
从挂职常州市长助理到出任常州副市长,王成斌对范燕青一直很钦佩。“与中科院的成功合作,使我们更坚定了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发展理念,探索出了产学研合作的常州模式。”
199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科院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并于2001年、2005年两次续签了协议。今年3月,双方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拉开了新一轮省院合作的序幕。
目前,江苏省13个省辖市全部与中科院系统建立了科学技术合作的长效机制,中科院系统应用类研究院所也全部与江苏省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了“两个全覆盖”。通过巩固加强苏南,拓展提升苏中,辐射带动苏北,形成了覆盖江苏省的院地合作网络。
正如中科院院长所言:“双方的合作产出突飞猛进、形式日趋多样、层次不断的提高,江苏已成为中科院成果转化的高地和院地合作的重中之重。”
2010年,江苏省与中科院双方合作项目产出突破400亿元,较2005年翻了两番,五年累计达1200亿元。进入“十一五”,用张少华的话说,省院双方开始了“大合作”,除了项目合作,越来越关注分支机构和共建创新载体的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
2005年后,中科院与江苏省共建了一批创新载体。特别围绕新兴起的产业建立了重大研发机构和综合性研究中心,如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中科院(连云港)能源动力研究中心等。
“中科院将国家战略资源布局到江苏,对提升江苏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的后续发展能力至关重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开始筹建的苏州纳米所,边建设、边科研、边开发,为江苏纳米技术产业化提供基础支撑,目前已吸引纳米技术相关企业100余家,集聚的从事纳米研发技术和产业化人才超5500人。
在苏州市科技局副局长陶冠红看来,与中科院共建的两家研究所已成为苏州新兴起的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两家研究所已承担各类科技项目近300项,合同经费超过3亿元。”陶冠红用“愉快”来形容院市合作,“目前两家研究所的二期建设工程均已启动,将带动更多企业集聚苏州、更多高层次人才落户苏州,逐步提升苏州的软实力。”
常州中心则在全国范围内整合中科院资源,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目前已建成13个分中心、4个研究所、1个研究院,孵化出23家高科技公司,技术领域涵盖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常州中心最大的特色是站在了产学研结合主战场的前沿。”原来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工作的常州中心主任骆敏舟称,“我们目前做的项目,几乎全部来自企业,这是与以承接国家课题为主的传统研究所最大的不同。”
“如果离开了技术需求,我们做科研的就会失去用武之地。”许多与骆敏舟有着同样信念的科研人员来到了常州中心,开始了他们的“科技长征”。
“开发一个产品是企业的事,造就一个产业就是政府的事。”从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到无锡市市长,朱克江始终坚信这一点。
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由江苏省、中科院和无锡市三方共建,不到两年时间,已落实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经费1.3亿元,聚集中科院13个研究所相关团队落户无锡。
这个无锡人眼中的“大中心”,不是研究所简单的复制,而是面向应用和产业开展工作。“不光引来了中科院的人,还引来了中科院的创新资源。更重要的是,通过中科院的品牌,吸引国内外的优质资源来到无锡。”无锡市科技局副局长王友根自豪地说,“无锡市物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已驶入快车道,随着一大批企业落户,预计到2015年,无锡物联网的产值将达到2500亿元。”
苏北突破、苏中跨越、苏南提升,江苏在国家创新战略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江苏列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首批试点省,南京成为全国唯一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列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泰州医药城被批准为全国唯一以医药专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昆山高新区被批准为全国唯一在县级市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
“十二五”期间,江苏将全面加快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二元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转变。省院双方将紧紧围绕江苏创新发展的战略需求,集聚中科院更多的人才、知识、技术、信息等资源落户江苏,为江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