擀毡子,一项传统工艺。在纺织工业发达的现今,已经快被遗忘。然而在哈尔滨,有个叫佳宁的女孩,却在坚持古法技艺,凭借羊毛毡靴赢得了一群具有怀旧情怀的粉丝热爱。
其实在哈尔滨擀毡子并不是十分陌生的词汇。到如今还有老人会用“擀毡”来形容一些绒毛连成片。据史料记载,擀毡子的技艺是由蒙古游牧部落传入陕北的,宋末及元朝时期,陕北之北是蒙、回、汉等多民族杂居区。当时蒙古族人居住毡堡、用毡作褥,一些居民就向蒙古族人学习了擀毡技艺,从此“毡匠”这一职业也应运而生。在东北,满蒙汉杂居,毡子曾经是常见的纺织品,到现在毡子做的鞋垫都是东北人冬天的保暖利器。
可是暖和归暖和,土土的毡靴还是受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逐渐被保暖性能好又时尚的品牌取代。佳宁说,要不是她嫁给了一个蒙古国小伙子也不会勾起对毡子的兴趣。这场跨国婚姻,不但让她有了幸福的小家庭,而且收获了对羊毛毡的热爱。
一切源于2005年那场突如其来的相遇。正在黑大读书的佳宁在工大附近的美食店里巧遇了来哈尔滨工大读书的蒙古国人冈胡亚哥·孟刚吉古汝,二人就此结缘。经过7年恋爱,终于在2012年结婚了。在跟随丈夫回蒙古国探亲的时候,正逢新年,天寒地冻,婆婆的一双毡靴带给佳宁异国之家的爱和温暖。回到哈尔滨,已经怀孕的佳宁对那双毡靴念念不忘。笨拙地拿起针线和羊毛毡,做了一双一只厚一只薄的小毡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双小小的毡靴寄托着哈尔滨的一家人对乌兰巴托的思念。
可是让冈胡亚哥没想到的是佳宁对羊毛毡的爱一发不可收拾。“我天天在网上搜索怎么做羊毛毡制品,还和蒙古国的亲属建立联系,一开始是他们指导我,后来我自己琢磨,有时候未解决一些技术难点,整宿不睡觉。”对羊毛毡已确定进入痴迷状态的佳宁介绍说,其实在俄罗斯、蒙古国、白俄罗斯以及北欧都保留着传统的羊毛毡技艺。在俄罗斯羊毛毡靴甚至成为限购产品。俄罗斯的民谣里都唱到,擀不好毡子的女孩嫁不出去。
“做羊毛毡制品整一个完整的过程只用肥皂水,无另外的化学制品,不用接缝,制作的步骤很环保。”佳宁说,这种健康、可靠的加工技艺吸引了她,而且有种想要广而告之的冲动。尤其是在听说曾经有内蒙古人特意去俄罗斯买羊毛毡靴子的时候,佳宁就下决心把这一古老工艺传承下去。
首先要解决的是原料问题,羊毛毡在中国是没有的。没关系,随着中蒙贸易增多,冈胡亚哥通过亲友手递手带过来,原料的邮费相当于顺丰速递的价格。而后搓毡子也是个力气活。“一双羊毛毡靴需要6~8层羊毛铺出来擀成毡子。羊毛毡有15%~20%的缩小率。一双靴子需要一个壮丁两个小时不停地擀才能定型。”佳宁说,就是因为做羊毛毡制品很辛苦,所以在东欧地区也曾经没落过,可是近些年,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羊毛毡制品的天然特性使得这个古老的工艺制品又流行起来。
2015年冬是佳宁做羊毛毡制品的第二个冬天。冬季降温,已经卖出的羊毛毡制品的保暖品质得到了检验,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佳宁一个人已完成不了,蒙古的亲戚也加入其中。“在朋友圈卖羊毛毡制品。除了靴子,与之匹配的兜子也销路很好。成套相配有一种异域风情。”佳宁说,已经在朋友圈卖了1000多双靴子。和她共同合作的蒙古亲属原本只是一个人做手工,现在已经开了工作室。由佳宁设计款式下订单,然后再从乌兰巴托运过来。
由于羊毛毡靴的季节性太强,佳宁慢慢的开始从冬季以靴子为主变为羊毛毡工艺品定制。“其实俄罗斯、白俄罗斯那边工艺品做得都非常美。”佳宁边看边学边做,羊毛毡的蘑菇、羊毛毡画,羊毛毡的仿真多肉花、羊毛毡的拖鞋,每天在朋友圈里更新,吸引了羊毛毡粉丝的目光。
“我很庆幸蒙古人还保留着这些工艺。”在佳宁看来,羊毛毡的发展空间很大。除了计划推出一些新款的鞋子,她还愿意教授羊毛毡爱好者擀毡子的技艺,希望慢慢的变多的人爱上羊毛毡。
擀毡是制作羊毛毡工艺的统称,可分为弹毛、铺毛、喷油、加黑豆面、洗毡(擀压)、定型等六道工序。弹毛既是苦力活,又是技术活,毡匠手里是一张长约七尺的弹毛弓,弹毛时左右开弓、上下翻飞。大弓的声音如琴似弦,毡房尘土飞扬,板结的羊毛一根根松开,一根根飞起来。弹毛是第一道重要的基本功,弹不好毛,擀出的毡自然也好不了。铺毛时,毡匠要把如纸一样薄的牛羊毛层层叠叠铺匀、铺满,然后喷油。毡匠喷出的油是一个扇面,恍如一张蜘蛛网、一层薄雾,细细的油珠落到弹好的羊毛上后,再加水用力挤压,羊毛就会紧紧地凝结在一块。洗毡更是一道苦活、巧活、关键活,擀好的毡能一铺二三十年,学问都在洗毡上。尤其是擀绒毡,只有手艺精绝的毡匠才能完成,手艺一般的毡匠都会退避三舍,因为擀羊绒毡时,劲小了羊毛成不了毡,劲大了就擀成了七孔八窍。毡由大变小、由薄变厚、最后定型,这最后一道工序叫出毡。